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10名大户流转4650亩耕地

■融媒体记者 蒋梅茹

通 讯 员 嵇道武 谷朝珍

王 勉

本报讯 “一亩耕地,稻麦两季,除去农本,能落个500元;同样是这一亩耕地,如果种植瓜蒌,除去农本、人工,可获利1500多元;如果采取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一亩地仅三季龙虾就能卖到1万元。”日前,苏淮高新区淮洪路办事处双湖村党总支书记孙在马站在田头,把耕地流转大户手中的效益账算给记者听。

双湖村原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14年以前,土地还是一家一户承包种植。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留在家里的是老弱病残,土地一年只能粗放地种植稻麦两季,亩均纯收入在500元左右。每年农忙季节,年轻人还要抽两三个月时间回来抢收抢种。有的村民全家外出,自家的几亩地就请邻居代种,自己相应收点粮食了事。

面对土地效益低下的现状,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采取机械化和特色种植,才能提高效益让农户增收。村里经过调查发现,80%以上的农户愿意流转土地。2014年,在淮洪办党委的支持下,孙在马将农户的30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全村有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集中种植。土地集中后,孙在马又牵头组建农机合作社,并和隔壁的花河村展开合作,数十台农机具解决了两个村的耕作需要。

土地集中由种植大户耕种后,虽然仍是种植稻麦,但耕地单产增加了,效益相较于一家一户种植显著提高。来自金湖的种植大户汤永生流转了双湖村800亩耕地,用来种植高产稻麦,一年收入35万元左右。之前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户纷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截至2016年,双湖村4650亩土地被10多个大户全部流转,最多的大户流转了1000多亩,最少的也有100多亩。村里组建了“大户之家”微信群,为种植大户做好服务。大户们的烦恼需求、致富门路,通过“大户之家”直接倾诉、发布、对接、联通。此外,双湖村还从市科技局争取扶贫资金4万元,建造涵闸1座、疏浚河道1000多米、铺设田间大机进出路2000多米。

集中耕种,效益虽然提高了,但还不够理想。2017年,双湖村以孙在马的家庭农场为平台,争取市农委特色种植资金和市科技局经济薄弱村帮扶资金,投资135万元,流转双湖村近300亩土地开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安徽潜山的瓜蒌种植项目,与淮安金福瓜子加工销售企业签订技术指导、产品包销协议;以村集体、村干部、群众三方入股的方式,建设瓜蒌种植基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业科技团队进村传授种植技术,同时利用网络帮助宣传推广双湖村的瓜蒌。

瓜蒌专产瓜子,需要搭架爬藤,一根藤上可结数个瓜蒌。类似小西瓜的瓜蒌满满一肚瓜子,每亩可收瓜子200多斤,收购价格在18-20元/斤。五月初,瓜蒌开始爬藤,记者看到瓜蒌田里有20多名60岁以上的农民忙着给藤条打叉。他们在田里工作一天的收入是70元。种瓜蒌需常年用工,这些无法外出打工但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一年可收入15000多元。

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再也不用来回跑路忙收种,每亩土地年流转金在1000元左右,收入也增加了。农户孙在乐身患重病,他承包的十五六亩土地流转给大户后,孩子们才得以脱身去上海打工;老伴王秀平一边照顾他一边到瓜蒌田做工,老两口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吃穿、看病都不愁。过去全家人扑在十几亩地上,一年忙到头,也就落个5000多元。

今年,孙在马和几个大户又带头采用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种植水稻,继续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公司负责提供种苗、生物肥药和技术指导,还承诺以高出市场价收购水稻,水稻田周边养龙虾,一年可养三季龙虾、收获千斤左右生态稻谷。一亩田的龙虾可获纯收入3000元左右,生态稻谷到市场上也是高价出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