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推淮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嵇友胜 沙天石 郎小颖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新的高度。当前我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时期,必须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总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要素资源配置,着力用改革举措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壮大乡村产业开启农民致富新道路。产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保证。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多规合一”为统领,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4+1”现代产业,重点推进淮金路、黄河故道沿线、环白马湖等重点区域串点成线和扩面成带,加快蔬菜永久基地和食用菌、花卉苗木标准园创建,加大畜牧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和主体集聚能力。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支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三元贯通发展。利用“生态+”“互联网+”“旅游+”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培育乡村酒店、特色民宿、农家乐、自驾露营等旅游产品,推进盱眙西南片区、沿洪泽湖古堰、淮涟黄河故道特色廊道等休闲农业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电商试点示范联创,提升盱眙印象电商产业园、洪泽电商产业园、涟水精准扶贫电商产业园等县级平台和乡镇网货营销服务站服务功能,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要求,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让农民获得资产性收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功能,积极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功能,由单一产权交易向合同鉴证、抵押融资等多领域扩张。创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培养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社会化服务主体等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推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推行水利工程管护、环卫保洁、交通设施管护、公共绿化设施管护和公共活动场所管护等“五位一体”管理模式,降低管护成本,提高集体资产利用水平。

  坚持以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是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一是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积极稳妥推进撤乡并镇、并村联组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居民点从自然分散向规模集中形态转变。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利用3-5年建设300个农村新型社区,打造100个美丽乡村,引导10万农户进城入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互动并进,成为展示城乡融合成果的直观窗口、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空间载体。二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 加强水质提升和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落实重大水利工程和水利防灾薄弱环节建设,重点实施流域性防洪、区域治理、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等工程,强化堤防涵闸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区域排涝工程建设,增强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加快公共交通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按照“集中分散、处理利用”的应对原则,就近排放、就近利用、就近再生处理,并配合雨污分流、废物分类存放、垃圾统一收集深埋等措施,改变脏、乱、差状况。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全面治理村庄的污水、垃圾和废物。引导农民高效完成“改厨、改圈、改厕”,美化村容环境。四是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行动计划,完善淮河入海道、苏北灌溉总渠、京杭大运河以及洪泽湖、高邮湖沿岸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盱眙南部丘陵和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生态公益林,营造绿色生态屏障。强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白马湖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打造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提升湿地生态保护率。加强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发展食用菌基质、有机肥等秸秆多元化利用产业,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坚持以繁荣乡村文化提振农村百姓精气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托文化传承载体,丰富乡村特色文化内涵,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一是保留村庄原始风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传统肌理的尊重和保护,保留和提升一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丘陵山庄、“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的平原村落、“扁舟来往无牵绊,高歌一曲斜阳晚”的湖畔人家,呈现原真的乡村风貌,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避免“千村一面”。二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青莲岗等文化遗迹,弘扬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红色文化,放大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等历史名人效应,传承车桥剪纸、十番锣鼓、金湖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社会发展文脉,拓展精神家园空间。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打造“15分钟文化圈”“十里文化圈”,积极保障文化站、农家书屋活动正常开展,推进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教育基地免费开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

  坚持以健全治理体系构建和谐稳定新农村。农村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必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一是夯实农村组织建设基础。构建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合作经济组织等“四位一体”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继续推行“万名代表回选区见选民”、政协“委员之家”等参政议政形式,进一步强化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探索实行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捆绑式跟踪管理考核,办好村书记工作论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建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深化依法治村,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行网上“阳光村务”,提高农村各项事务工作的透明度,打造村务公开“新样板”,筑牢村务管理“防火墙”,实现村务公开“零死角”。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推行“无讼村居”模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优势,把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大力推进“一综多专”大调解网络建设,创新建立人民调解网格化工作网、信息化调解网、人性化共治网,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人民调解“三网共治”新模式。全面推行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创新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有效构建“事前预防”和“事后补偿”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延长治安防控手臂。

  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绘制民生改善新蓝图。让群众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扎实开展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动态调整,将因病、因灾等返贫的低收入人口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对脱贫的低收入户及时摘帽,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狠抓经济薄弱村长效发展,强力推动渠北片区、涟沭结合部片区、西南岗片区和黄花塘革命老区等重点片区整体开发,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确保到2020年脱贫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二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突出"4+1"主导产业、“三新”技术模式、农产品加工贮藏和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业态,推进“订单式”“点餐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精准培育一批职业技能者,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稳步提高低保标准,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继续扩大低保救助层次,有效扶持困难群众。科学运用“淮安阳光大救助平台”,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增加特困老年人供养标准,增强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托底功能,为困难群众筑牢民生保障网。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大城乡教师挂职支教和交流轮岗力度,建设符合分级诊疗制度要求的“家庭医生工作站”,深化医联体或医疗集团建设,建好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体育站点,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 提升农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