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水宣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实现“灌排标准全面提升,农村河网生态健康,农村饮水安全可靠,管理体系健全高效,灌溉配水科学合理”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自2011年起已累计完成投资60余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奠定了良好基础。总的来说,初步建成了五大体系:
一是引排通畅的农村河网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护制度,按照农村河道“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提高水质、改善环境”的治理要求,疏浚县乡河道1656条、长5336公里,疏浚整治村庄河塘7228条(面),完成土方8000万方,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二是调控有力的灌排工程体系。先后实施了淮涟、洪金等10个大中型灌区30期节水改造及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灌排条件,用水调度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一批防渗渠道和节点控制工程及回归水拦蓄工程的建成,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灌区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
三是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体系。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专业化施工、科学化调度、常态化管理”要求,积极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全市旱涝保收田达572.5万亩,占耕地面积80%;高标准农田达387.74万亩,占耕地面积53.5%。
四是洁净卫生的饮水工程体系。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建设资金9.56亿元,铺设管网2.1万公里,提前一年解决了160.3万人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三五”规划投资15.5亿元,持续推进巩固提升工程,今年计划投资达6.85亿元。目前,各县区工作势头良好,有望明年全面实现 “同源、同网、同水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五是富有特色的工程管护体系。我市于2013年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通过几年的探索推进,明晰了工程产权,颁发了产权证书,落实了管护责任及管护经费,初步实现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经费有保障、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五有”目标,有效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成本较高、责任主体不清、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洪泽区探索建立的“五位一体”管护模式,获得2014年度省委农业农村工作创新创优奖,入选2015年全国改革十大成功案例、 2016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和水利部“沃原杯”2016年基层十大治水经验,获得省委李强书记、市委姚晓东书记的批示肯定,全省进行推广。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