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涟水:多彩云锦增色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融媒体记者 梁宝华 刘 华

叶 列

通 讯 员 周双宁 喻 敏

柳树摇曳、油菜花香、游客如织……5月1日,2019年中国·红窑云锦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将世人目光聚焦在了红窑,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关注、喜爱红窑云锦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30年发展,涟水县红窑镇从云锦产业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享誉四方的“云锦之都”,云锦产业成为当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当前,涟水把云锦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借势做好全域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古镇等多篇文章。

“绣”出大产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红窑镇云锦产业的起步异常艰辛。

“1989年5月,我带着从南京云锦研究所‘借用’的4台织机回到了家乡,又东拼西凑借了6000块钱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了3间厂房,办了一家云锦‘小作坊’。”云锦产业领跑者、涟水天宫云锦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菊红谈起返乡创业的经历时不无感慨。

与刘菊红类似,时年30岁的刘广社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下,于2002年返乡创办了华夏云锦织造有限公司。他本人也成功由一名“打工仔”蜕变为坐拥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当家人,从起初的7台织机、13个品种、80万元产值,到如今150台织机、600个品种、4000万元产值。

在一个个云锦织造创业者的努力下,涟水云锦产业一步一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强变“响”,如今,位于红窑镇域中心位置的云锦产业园,有生产车间2万平方米、云锦织机及附属设备380余台套、职工600余名,年产云锦超1.5万平方米,自主创新产品达400余种,成为全国最大的云锦织造基地。

迈出振兴

“就近上班,风不打头雨不打脸,一个月能拿三四千元。”云锦织手徐玉华已在云锦产业园工作十多年,从一名新人成长为熟手,待遇也水涨船高,公司还为她缴了各类保险。像徐玉华这样就近上班的村民,天宫云锦有限公司还有60多位,整个云锦产业,吸纳了当地数百个富余劳力。

云锦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位于云锦产业园的华夏云锦艺术馆,一条百米长廊,将云锦织造从养蚕缫丝、纺线绘图、修剪装裱等全过程的百道工序娓娓道来。2011年该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吸引了市内外大量游客,开云锦企业创国家级品牌景区之先河。

同样受益的还有附近的特色农庄。在云锦产业带动下,红窑镇金鸡坨生态农庄游客如织,这个集民宿度假、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果园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庄自去年9月开始运营,(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