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四位淮安涟水籍老兵相聚盐城同忆天山筑路岁月

■融媒体报道组 霜木 杜勇清 宋强 刘志钧 陆春涛

4月29日,“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报道组在涟水县石湖镇马渡村采访天山筑路烈士张金龙的亲属时,其弟张金玉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与张金龙一同参军入伍、一同修筑天山公路的还有一位淮安涟水老兵邱士明,家住离马渡村不远的张顾村。顺着这一线索,报道组马不停蹄地赶往张顾村,并从邱士明的弟弟邱士华那里了解到,邱士明目前正在盐城市大丰区海丰农场务工。

根据邱士华提供的手机号码,报道组很快与邱士明取得联系。让报道组大为惊讶的是,邱士明告知报道组:参加过修筑天山公路的涟水籍筑路老兵,仅南禄公社(现已并入石湖镇)就有数十人。更让报道组出乎意料的是:5月5日上午,当报道组赶到盐城市大丰区海丰农场找到邱士明时,他已于前一天邀约了另外三位涟水籍天山筑路老兵王雪峰、陈祝军、王林,相聚在大丰区海丰农场,翘首期盼报道组的到来。

炊事班的 “黄金搭档”

同在36135部队92分队当兵、一同参加天山公路筑路的涟水籍老兵陈祝军、王雪峰,两人同在一个炊事班做炊事员,是当时炊事班里的“黄金搭档”。

尽管已经过去四十年,今年61岁的陈祝军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是炊事员,是跟着团部的先头部队上天山的,比王雪峰进山要早将近1个月,推土机把路基上厚厚的积雪推掉后,我们才上得了山。”陈祝军说,部队原先是驻扎在新源县那拉提,而后从那拉提进入天山公路修路,住的都是帐篷,离天山公路上有名的“老虎口”只有几十米。官兵们平时一天吃三顿,星期天例外,只吃两顿;给官兵们做饭烧菜的灶台是用石头临时垒起来的,柴火是从积雪下面扒出来的树枝;淘米要到河坝边去淘,水冰冷刺骨。

与陈祝军同龄的王雪峰随后也进了天山,投身到天山公路的建设中。“我们炊事班一共7名炊事员,班长、副班长都是陕西人,采取分组的办法,轮流做饭,我跟陈祝军是搭档。”王雪峰说,轮到做饭的炊事员,头一天晚上就把40斤面粉和好,第二天早上比其他战士再早起一个半小时左右,给战士们蒸馒头、做早饭,四五个大蒸笼一起上灶。

“天山五月份下雪很正常,天上时不时落雨飘雪,就像‘丢絮扯棉’一样。由于气温低,面粉发酵难,我们就用毛毡子垫在两个大面缸下面,再把上面盖严实后,搁到炉火边上。”王雪峰颇为得意的是,全班7名炊事员,揉面做馒头的时候,只有他和陈祝军能够左右两只手同时“开弓”,做得既快又好,班上人人佩服。

为让筑路官兵们渴了能喝上干净水,陈祝军、王雪峰还经常跑到工地上去烧开水,一有空闲就与战友们一起劳动,清理路面。尽管只是在天山公路上担当“伙夫”角色,这对当年的“黄金搭档”对自己的角色价值充满自豪:“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官兵们只有填饱肚子,修路才有干劲。”也正是有了包括陈祝军、王雪峰等在内的炊事员起早贪黑生火做饭,连队官兵们犹如虎狼之师,在天山公路修筑期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劳动竞赛,使连队负责的筑路工程得以加速推进。陈祝军还为此在1980年受到团部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

管物资的 “精兵悍将”

天山筑路,每一位亲历者都是一个传奇,邱士明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60岁的邱士明,1978年3月9日参军入伍,从老家涟水县南禄公社开赴新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135部队92分队的普通一员,并于次年4月挺进天山,参与修筑天山公路。

与其他筑路战友不同的是,邱士明的“主阵地”既不在打眼放炮的悬崖峭壁,也不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而是在连部负责保管和发放物资。“全连112名官兵,所用的雷管炸药、撬棍钢钎、靴子手套,还有平板车轮胎、工作服等,统统由我这个保管员发放。”邱士明自豪地说,从1979年4月进山修路,到当年11月下山之前,他负责的物资发放工作始终井井有条,无一差错。他印象最深的是:“手套破损最快、消耗量也最大,每位官兵一天就得换一副。还有就是平板车车胎也不耐用、不够用,破损的车胎不得不进行修修补补,重复利用。”

除了担任保管员,邱士明还是全连的理发员。“一到星期天,连长王忠义、指导员周建成,还有副指导员、副连长、普通战士,都排队找我理发。”邱士明说,因为理发手艺精湛,1980年春天,他被调入团司令部专门从事理发工作,一年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