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梁宝华 刘 华
杨 尚
通 讯 员 孙国柱
天刚蒙蒙亮,涟水县保滩街道厉渡村村民严保成便装上自家种植的蘑菇,前往数公里外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马厂菜场。在那里,他有自己的摊位,既可以批发,也可以零售。
原先,严保成家并不穷,随着父亲和媳妇相继生病,家庭陷入贫困。苦思冥想后,严保成希望凭借自己种植蘑菇的娴熟技术摆脱贫困。去年,记者在厉渡村采访时,他家还只有一个简易的大棚。时隔不到一年,他家又新增了两个大棚,每个大棚都有近200平方米。
“从大棚、菌棒,到技术培育、市场销售,老严都是行家里手。”厉渡村党总支书记齐云洋介绍,村里积极帮助老严争取低息贷款和精准到户扶贫项目资金,“2017年,贷款就还完。现在,已经增加到3个大棚。”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厉渡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蘑菇种植村,水稻秸秆手工打碎后成为种植蘑菇的优良肥料,家家户户靠种植蘑菇衣食无忧。后来,收割水稻逐渐机械化,秸秆经收割机打碎后直接还田,种植蘑菇逐渐遇冷,但大家的这门手艺还在,严保成就是其中的一个。
与严保成大棚一条小路之隔,是村集体合作社领办的35个蘑菇大棚,棚内,73岁的张秀梅正在给菌棒注水,“菌棒是干的,只有注入水分后,才能出菌。”
张秀梅的老伴身患多种疾病,每个月的医药费成为这个家庭的沉重负担。除了在蘑菇大棚里打工挣钱,她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清扫村里的垃圾,每年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累不累?”“不累。苦钱苦钱,不苦,哪来钱?”73岁的老人脸颊上沁满汗珠,却笑容满面地用最淳朴的语言向记者说出了心里话。
有了项目,有了技术,市场稳定吗?
“价格过低的话,我们就不卖了,我们自己有烘干房。”齐云洋开心地说,这些蘑菇大棚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增20万元收入。
除了种植蘑菇,村里还流转土地,建起260亩的蔬菜基地、530亩的药材基地、817亩的稻蟹种养基地、160亩的银果业农场。全村一共2750亩土地,已经流转了1800亩。通过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这个原本不欠别人钱、自己也没钱的省定经济薄弱村摘掉了穷帽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万元左右。
“政府帮我们,下了这么大功夫,我们自己也得往起站。自己不往上站,赖在地上,怎么帮都没用!”齐云洋对摆脱贫困深有体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