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小姑娘和她的娃——乡村孤儿院之五

 

  九月里,正好有一场医院的义诊在院子里进行。那是一个浩浩荡荡的车队,来了六七辆车,很多医生,有的穿军装,看来是某个部队医院。院子里一下站满了从各个房间或者从哪平空钻出的人。我因为和院长熟悉了,知道这个活动,也一早赶来。

  我也站在欢迎的人群里。

  一位小姑娘一直站在我身后,还特意跑到哪里搬来小椅子,让我坐。

  我把小姑娘拉到身边,和我一起坐。

  小姑娘二十岁多些样子,穿得很干净,也恬美,但不停地呃呃地笑。看来是个智障姑娘,说话也不流利。只略懂短句。

  小姑娘身后,站着一位白发老人。她向我自我介绍说是这小姑娘的婆婆。我第一次见这小姑娘,虽然傻呵呵,但一直是傻呵呵笑,不免生了亲切的心。

  我起身,拉住她婆婆:这小姑娘,打扮得真干净。又和气,你家娶了几年啦。

  她的婆婆也是个衣着干净的女子,面相温柔端正。她挨我坐下,却一点也不避讳地仍旧用正常声音说:三四年啦,生的娃两岁多啦。

  我示意她小声,这姑娘就挨着她站着呢。她指了她对我说:说什么她都不会懂,从小就有病,她除了知道饿,知道渴,知道四处跑……这身衣服,是早上我给她换的。

  我仍旧小了声音:那知道疼自己的娃吗?

  这上年纪的女子听到娃,想了一下,说:她怎会带,生下就被带出去,是我姑娘帮着去照看。

  我:那娃常和她见到吗?

  婆婆:常见。为带这娃。这一年多,我女儿基本住我这。我家离这不到十里。她指向院门外往东的方向。我这才知道,这孤儿院也不空旷,起码十里之内可见人烟。

  我:娃娃怎样?我担心娃娃会不会也有问题。

  婆婆:娃娃正常的很,又精灵又好看,还是男娃娃。本来不想让她生。怕生下来像她妈妈。可带她几次去医院做人流,她都连哭带喊的。有一次,送到产床上,一回身的功夫,她就跑掉了。后来忙收麦,天一直下雨,怕麦子都淹地里收不出,也没时间顾她了。后来也就想,若生下不正常,再不要也来得及。生下来时,看不出来,都说是个好娃,就养着,养了几个月,才发现,真是生到了正常娃娃。

  我一下竟有说不出的心酸。因为这老年妇人的平淡,而且愤怒于几次把一个傻姑娘拖到产床上,强迫做人工流产。可为什么,让她怀孕,或者,不给她避孕。再有,这个婚,是如何缔结而成。我想,一定没有这姑娘的意愿。

  婆婆说:说也奇怪,她没养过娃一天。怕她奶水有毒,她的奶也一口没给娃娃吃过,她生过娃,奶水旺得天天胸前的衣服都挤得出奶水来。因为她这样子,总是不敢让娃娃来吃。虽然没吃过奶,但娃娃认她。娃娃会说话,会跑,会爬,看到她,亲得很。可给她抱一会,她就糊涂了。她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生过小孩。有一次,还和娃娃抢一只玩具,对娃娃又打又掐。

  我不知道这一次又打又掐具体什么状况,这些小事,我也不记挂。我只关心:这小姑娘如何被她家娶来。娶来,又并不住在家里,而是住在孤儿院

  我好奇于这智障姑娘的嫁人,主是谁做的,既然她是孤儿院里的人。我更好奇,是什么样的男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娶了她。

  我犹豫了下,还是问了出来。

  婆婆:嫁的是我大的那个儿子。今年有四十小几了,小时候出麻诊,没看好,所以出了事。他的腿不好,做不了重事,自己养自己很难。所以,他一小就进到这里,是这里长大的。前几年碰上这个姑娘,觉得这两个人一起可以作伴。

  四十小几,是这里人家说年纪和数字的口头语,四十小几,那是没过四十五的意思,过了四十五,就是四十大几。五十、八十,一概而论。

  这个福利院,这里的人,老的老,小的小。老的七十八十了,小的只是几岁,十几岁。这两人,岁数虽然差了些,但还是差距不太远的。两个人这情况,确实看似谁都不亏欠。

  这年纪大的女人说:这姑娘也送来几年了,家里父母都不在了,只有哥哥姐姐,又都去外地做工。这个事情,报告给哥哥姐姐,都同意。院长也同意。

  他们住到一起,也互相解个闷吧。茫茫人世里,多了一对平凡夫妇而已。

  老婆婆叹息:只是没想到,生到娃娃。这位女人忽然开心起来:我都不知道,会生到这么好的娃娃,好精怪、活蹦乱跳的娃娃。

  老婆婆:啧啧。

  好像忘记她也是女人,对于女人能生育,满怀向往和惊奇心。

  一时无语。她又絮絮说:这姑娘,又怀过,只是这回顺利地做了人流。有一个也很好了,够我忙了,我马上快死了,带一个小娃长大,不是养个猪狗那么轻易。而且,他们也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个嘛。

  可惜,我去了几次,都没看到小姑娘的丈夫,或者就在人堆里,哪张轮椅上,老婆婆描述过,他有一张轮椅的。也是我从内心,怕见到这样一个丈夫,这样一对,住在孤儿院里的“夫妇”。

  可我仍旧疑惑于这位男子虽然跛足,但必竟是个青壮男子,如何可以“符合条件”一直住在这里。我离开这个妇人,小声问另一位坐在轮椅里晒太阳的老人。这位老人不在人群里,而是在菜田旁边的太阳地里一个人坐着。

  在这位老人的述说里,事件的版本有了依据:因为大凡不孤不寡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即是有父母或子女的,是不可以住到福利院里的。但这个妇人的跛足儿子,之所以几岁时能住到这里,一是那时才有这孤儿院,审察不严,二是这个孩子是这个妇人和第一个丈夫所生,那个丈夫结婚没两年去世了。这个孩子本来无病,可生了病,好好的腿坏了。她一个人过得艰苦,后来她另嫁,另嫁的人家不愿她带着这样一个半大儿子过去。所以,是她娘家人过来,央村里同意,把这小男孩送到这里来。她新嫁的人家离此亦近。虽然她又生了其他儿女,可她常常还会过来,看这个儿子,这些年,一直不停地往这跑。

  住到这院里的孩子,不管什么情况,到18岁,就是住到头了。后来这男孩子学了会计和缝纫,长大后,田无一间,地无一垅,没生计可干,也是乡政府有亲戚帮说话,就给孤儿院做了临时会计,兼做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一直住这里,也就没走。只是这院里长大的孩子,娶不到好人家的闺女。

  这真是位资深老人,他讲这话,又公道,又平静,不是女人那样,放进个人恩怨和情绪,是客观也是方正的。他说自己也是满了六十岁才住进来的,太太先走了,自己也是无儿无女。他说,住到这的老人,都是没有小孩的。一起住进来的夫妇也有十几对。他说,自己在家住,老了,也就和人少往来了,住到这,大家一样的情况,说说,谈谈,不至于太寂寞。

  然后,我忽然想起前面说过的那个住进来时看起来还年轻、不愿说自己名姓的女子,她的故事。老人说:结婚一次没有小孩,第二次过了几年也没怀上小孩。显见身体是有毛病的。乡下人家,哪家娶了媳妇不想生个一儿半女。给人断了香火谁还忍她。当然,也是她天生没摊到好命。她肯定也吃了苦,也死了心了,住到这,太平。

  一个美丽女子在外人看来很有些传奇的一生,居然被一个寻常老人两句话讲完,真是听了都有不甘似的。那过去的苦着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竟是无比不值地过了。

  而身在时间中的人,却一天天,一年年,没绕开一步的、把每一天的日子从早过到晚里,把日子过得里外透透。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