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寒料峭,天地阴沉。骑着电动车,脸上冰凉,心却热流涌动——离你越发近了。
纪念馆坐落在古淮河北岸,与母爱公园隔路相望。碧水清清,翠柳依依,桃花待放,玉兰洁白,还有放风筝的儿童,练太极的老人。目之所及,宁静祥和,让人沉思。
门旁,“张纯如纪念馆”几个健秀大字,似乎少了本该有的洒脱或磅礴,许是书写者对你猝然离世的痛惜和不忍。纪念馆里陈列的“淮阴女儿 华人骄傲”系列书画,饱含多少家乡人对你的爱戴。你为真理和正义英勇奋斗的精神,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二
难道这是一种机缘,在古淮大地建一座你的纪念馆?我们宁可不要这风景,而是希望你好好活着。你的名字早已刻进了我们心里,而自己却长眠在大洋彼岸的公墓里,任凭思念你的同胞悲伤、叹息。
见过你的照片,看过你的视频,读过你的文字,以及你母亲写你的文字。清明逼近这些天,你的身影在脑海里越发清晰:小学时因为热爱写诗脱颖而出的你,高中时执着锐进各门成绩优秀的你,南京采访时面对饱受折磨的幸存者沉痛悲愤的你,撰写《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时颤抖不已的你,为了让更多西方人知道并记得这段历史奔波劳碌的你,强烈刺激和过度疲劳导致精神崩溃的你,最终在自己的白色爱车里绝望举枪的你……
13个年头过去了,即使悲剧发生在遥远的国度,我的心还是不能平静。你的英年早逝令我深深哀伤,你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让人痛惜。
如果你不那么倾情投入;如果你懂得爱惜身体;如果事情不那么凑巧,你不得不因采访离开至爱你的母亲;如果被送去急救后医生能及时联系家属……如果没有一连串的“如果”,怎么可能把坚如磐石的你推向生与死的边缘,让你最终选择了后者。
自小听着南京大屠杀的史实长大,父母都是中国人,他们均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博士。祖父出生于淮阴县新渡乡,在日军入侵上海的1937年春,他刚好调任太仓县长。外公也在国民政府任职,南京沦陷前,受命与其他官员一起撤退台湾。可他在逃难人群中苦等四天也不见你的外婆,就在轮船即将开启的最后一刻,你外公还在绝望地呼喊,就在这时,远处驶来的一艘小船传来回应——正是你的外婆!长江边上,生死离散的家族故事,是否在你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什么。
父母是理工科高材生,你却自幼展现出文字的天分。十岁时你就成为校园有名的小诗人,还牵头办起了校刊。也许从那时起,作家梦就在潜意识里植入了心底。有着强烈好胜心的你,总喜欢迎接挑战,你博览群书,读书速度快得惊人。大学期间对数学和计算机也同样入迷,且成绩优异,令人惊叹。毕业后,你成为令人羡慕的美国主流媒体记者,负责撰写重要新闻以深度报道为主。时年22岁美丽活跃的你,已在全美新闻界崭露头角,像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完全可以想象,那时的你,多么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四年历练后,你选择做一名自由撰稿人,毕竟你有这样的实力。你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成了一个真正的明星。
三
一次偶然机会,你遇到年龄相仿的美籍华裔。当你和她聊起幼年听闻时,她却一脸茫然:“南京是什么,一个朝代吗?”你深感震憾,且痛心。
后来你才发现,日军在南京犯下的骇人听闻的暴行,和犹太人在欧洲遭遇大屠杀不同,亚洲以外几乎很少人知道。美国出版的大部分历史文献也都忽略了这一点,部分日本人仍在歪曲历史,甚至企图抹杀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你忆起,小学时寻遍当地公共图书馆,试图查找相关资料,一无所获。小小的你当时就困惑:南京大屠杀那般血腥,怎么没人写一本书呢?
近20年后,“南京大屠杀”再度闯入你的生活,此时你已结婚,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与这位华裔女子的交谈,猛然勾起儿时深藏于心的疑虑,“南京情节”迅速点燃了你。不久后,经介绍你加入一群积极分子组成的社交圈,都是美籍、加拿大籍华人和加拿大人,他们和你一样,认为必须将南京大屠杀公之于众,把真实的战争记忆传给下一代。此时,你才知世界各地华人间存在广阔而复杂的关系网络。于是,一个促进南京大屠杀真相公之于众的草根组织应运而生,无疑,你很快成为最积极的一位。
1994年底,26岁的你参加了一次由全球“二战”史实维护联合会亚洲分会赞助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会议,你终于为幼年的记忆找到了全面又确凿的证据。大厅展出的那些,是平生最令你触目惊心的照片!愤怒让你热血翻腾,不能自已。瞬间眩晕后,你突然意识到,虽生命易逝,但这种对待生命的漠视和残忍,是人类文明多么可耻的巨大倒退啊!
会议期间,你还了解到,为什么这宗罪行在世界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原来是因为日本的恐怖压制,谁敢触碰,甚至会有丧命的危险。这种气氛使许多国外学者不敢研究。后来,你到南京实地采访十多位幸存者期间,听说大陆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也不鼓励相关研究。然而这些都没有动摇你创作这本书的决心和勇气,强烈的使命感让你成为一名斗士,为了真理和正义,你百折不挠,视死如归。
四
这本书创作之漫长和艰难远远超出你的预料。那些灭绝人性的暴行,常让你失眠、厌食,头发一掉就是一团。过度投入还让你产生幻觉,仿佛置身那场巨大的恐惧中,噩梦不断。一向鼓励你的母亲实在心疼,问你是不是别再写了。那段时间,日本知名政客、学者在铁证如山面前依然顽固否认的嘴脸,又强烈地激励着你。你坚定地回答母亲:“我要写,我必须为那些无辜惨死和还在痛苦中煎熬的幸存者讨回公道!”
《南京大屠杀》是全球第一本用全英文撰写这一事件的纪实文学。你深知它的分量,视它超过自己的生命。
为了增强说服力,你搜寻并抓住一切线索,实地采访,查阅资料。在全书两部分共十章二十多万字的内容里,有588处引用了参考文献。在翻看长达45页的参考文献时,我蓄积已久的热泪再次夺眶。你就是要顽强地告诉世人:这本书的每一字都确确实实,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血淋淋的罪孽真真切切,决不可否认!
1997年11月,尽管遭到一些蓄意阻挠,《南京大屠杀》还是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前夕正式出版。为了让更多人知晓真相,你在出版社的安排下马不停蹄地赴各地宣传,每到一处都要公开演讲。在12月13日60周年纪念日当天,多伦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悼念仪式,你应邀作为主题发言人。你慷慨激昂,义正言辞,近千人的会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主流媒体都报道了纪念活动的盛况,新书在全美很快告罄,仅出版两周就加印了五次,并很快出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值得关注”栏目中。接下来的三个月,你的书名一直占据排行榜的前11—15位。那时你不过29岁。
名家好评不断,他们都认为,正是你从档案馆里挖掘出的海量原始资料,并糅合了特别的文学趣味,才令这本纪实文学与众不同。书中,你是从三个视角展开叙述的:众多幸存者的血泪控诉、晚年良知回归不顾生死威胁的日本老兵的忏悔、那些留在南京尽力保护难民的欧美传教士或商人的相片及日记。这些证据一齐指向不能辩驳的真实。
你没有沾沾自喜于所谓的成功,只是为世人能重新认识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而倍感欣慰。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分子也惶恐不安,开始了一连串的言论攻击,甚至当面恐吓你。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你当然不惧怕。
五
正如你至始至终坚信的那样:“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改变世界。”你的著作发行两年后,南京大屠杀总算在世界史中展现早就该有的真实一页。在书店,你欣喜地看到,最新出版的20世纪历史的多本著作中,都写到了南京大屠杀,好多人引用了你的著作。
同时,你的著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2005年日本想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国时,短短几周内,全球数千万人签名请愿,原因就是日本没有向“二战”罪行道歉。许多报道都提及你的这本书,最后成功阻止了日本。而此时,你已离世快一年,天堂有知,定当含笑九泉了。
随后几年,你的书先后被翻译成15种语言文字,世界各地也举办了许多纪念这段历史的活动。加、美、德、法等国家制作的关于你和那段历史的电影,在国际上轰动一时。日本企图篡改历史的阴谋终于彻底破灭。
时至今日,离南京大屠杀发生近80年,日本依然没有道歉,并且还在做着“大东亚共荣”的白日梦。右翼分子甚至还建立了军国主义小学,在儿童心中播种仇视中国的种子,遭到了很多本国人民的反对。然而,事实不容抵赖,正如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所说:“日本一定要对侵略真诚道歉和赔偿,大多数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会赞成,日本也才会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
六
斯人已去,音容永存。就让我把绵绵不绝的哀思,寄予眼前这条悠悠东逝的古淮河水吧。
(谨以此文献给淮阴女儿张纯如,以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古淮河寄思——致淮阴女儿张纯如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