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志 荣 侍 农
记 者 宋莹莹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聚焦富民要“紧扣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支撑”,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让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富矿’”。落实好市委决策部署,市农委主任张进成提出,要加速推进“4+1”产业提质增效,连年壮大产业特色,放大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切实将“产业富民”根基夯实扎稳,走出一条现代高效农业富民增收的好路子。
突出生态绿色优先,做强做优“4+1”产业。指导强化秋熟作物田间管理,规范及时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有力稳定粮食和转移支付收入。围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建设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70个,示范推广畜—沼—菜生态循环养殖、稻草全量还田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37项、南粳9108和华粳5号等新品种34个,带动优质稻米种植240万亩,新增绿色防控、生物防治主导的高效园艺面积6.6万亩、渔业2万亩,园艺作物标准园10个,运用发酵床、粪污分离等技术从事养殖的生猪大中型规模比重达到71%,建成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0个、渔业池塘工业化养殖示范基地4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13万亩,争创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以“淮金线”为重点,争创省级特色农业小镇2个,新增休闲观光经营主体30个,通过拓展功能链,提升价值链,连年做强做优“4+1”农业产业,推进“4+1”产业高效化,年底“4+1”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79%,着力将现代高效农业打造成为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突出新产业新业态,加速“4+1”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项目为王”,围绕“4+1”产业,新招引投资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个以上,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地初加工规划布局,争取国家和省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减少产后损失。出台全市创意休闲农业规划,打造提升农业休闲观光点(线),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6个,把休闲农业培育成带动农民致富的大产业。启动淮安品牌农产品和在宁农产品展示展销市场建设,精心办好南京淮安农展、淮安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对接农产品生产销售。编制农产品品牌规划,筹备全国地产方猪产业大会,争创“淮安黑猪”区域公共品牌,举行农业品牌对外发布推介会,持续打响创优“淮字头”农业品牌,全面增加提升品牌农业“溢出”价值,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链各环节溢价收益,把“4+1”“特色产业”切实变成“富民产业”。
突出农业污染治理,重抓“4+1”产业节本增效。对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在“4+1”产业园区、“菜篮子”基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实施统防统治、精准施肥用药、生物防治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落实“土十条”,依法治理土壤污染,建设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示范区8个,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430万亩以上。实施国务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见,稳步推进“263”专项行动,“退”“进”结合整治畜禽污染,“肥料化”“能源化”多元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规模化治理率超60%,实现“布局调优”、“产量不减”、“生态转好”的目标,大力度推动畜禽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不断优化“4+1”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将废弃物用起来,产量品质提起来,在土地上做好节支增效、富民增收的大文章,使农民钱袋子高高“鼓起来”。
突出新型主体培植,增添“4+1”产业发展动力。以“4+1”产业、“三新”技术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等为重点,突出返乡人员、农村青年、大中专毕业生,精准培训“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型”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依托园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20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与农户合作共建“4+1”产业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以订单、“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实现“未种先销、未养先售”,确保农民产业收入不减不亏。创建市级农业信贷平台,利用财政贴息、一次性补贴、先奖后补等政策措施,扶持壮大、助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全年新增“4+1”产业为主营的销售过亿元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共建社会化服务组织8家。深化与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提升线上线下销售能力和比例,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40亿元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60%,进一步激发新型经营主体投身参与“三农”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为“4+1”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原动力,让更多“老农”和“新农”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放开手脚创造财富,有力助推“4+1”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