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张罗村:“飞地”兴产业 摘掉穷帽子

■融媒体记者 梁宝华 刘 华

杨 尚

通 讯 员 刘岳文

沿着涟水城南向东,双向四车道,车速快了起来。30多分钟后,路边出现几十个连成片的大棚,一个农家风情的牌楼上写着“香菇园”三个字。

这个香菇园便是涟水县涟城街道张罗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张罗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大路通达,用村党总支书记张成年的话说就是,“地处几个乡镇交界处,位置太偏,大车进出费劲”。面对如此窘境,是守株待兔,还是寻机突破?脱贫攻坚是志在必得,必须突围。

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项目不愿来,产业进不来,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在哪?答案是农业“飞地”。

张罗村离香菇园所在地季庵村有14里的路程。按照古淮河生态廊道产业规划,张罗村以“飞地”的形式在季庵村租用土地建起香菇园,一期工程40个大棚已经投入使用,二期工程40个大棚今年6月份动工,8月底前建成。全部建成后,占地500亩的香菇园,可以带动30户低收入农户就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年增加30万元。

因为按照生态廊道产业规划布局,项目紧靠便捷的交通通道,形成了集聚效应,香菇园的生意红红火火,产出的香菇不够卖。

“项目向上争取到50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生产大棚、冷库,购进烘干设备等。香菇园租给个体大户经营,村集体按每个大棚3000元收取租金。加上冷库和烘干设备租金,村集体2018年收取租金13.5万元。香菇产业将成为张罗村集体经济的支柱,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 张成年说。

除了香菇园这处,张罗村还在涟水县开发区、徐集工业集中区、徐集敬老院拥有多块“飞地”,用于发展光伏项目。“村里的房子面积不够大,高度也不一致。根据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帮助我们多方协调,寻找发展产业项目的地点。一个一个地点,聚少成多,最终形成现在的光伏项目。这一项,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以上。” 张成年对扶贫人员的感激溢于言表。

随着各种产业的发展,张罗村2018年成功摘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