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串场河边的孩子 □ 刘冰

串场河从大丰市丁溪村外缓缓淌过,把范公堤拦腰截断。往来于各个码头的机动驳船吃水很深,污浊的泥沙从河底翻滚到水面,河道显得疲惫不堪。开春时节,省里下通知要疏浚拓宽河道,于是由南京博物院牵头的考古队先期进入丁溪村,对河道两边的地块开始考古发掘。

两个多月过去,河两岸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长长的荚。蚕豆花开得正艳,它们长势葱茏,覆盖了河岸的土地。在手铲和畚箕的见证下,一段筑造于千年前的防海堤坝逐渐显露出来,堤坝上铺满了各种贝类的壳,成为沧海桑田最直白的解释。宋代范仲淹兴修海堤,拒万顷波涛于大堤之外,堤坝的东边,曾是浩荡的黄海,西边则是千年窑火不熄的盐场,而如今的大海已经在数十里之外。

探方越挖越深,工地上突然传来民工的惊呼声,一具骸骨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清理完后,分明是一具孩子的骨架,小小的身体平躺在堤坝上,葬坑很浅,没有棺木和陪葬品。从身高来看,大致七八岁。

现场的空气有点凝重,耳边是风吹过油菜花田的声音。大家围观一阵,低低地讨论了几句又散开,继续手中的活计。经过初步测定,孩子躺在这里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他或许是附近村民的孩子,或许他死于一场疾病,或许他生前爱在这油菜花田里追逐……工地上的负责人说,长期以来,这里生活的多半是穷苦的盐民,盐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而范公堤属于公地,他们死后,只能草草埋葬在这范公堤上。

丁溪村的历史几乎和范公堤一样悠久,早在宋代就是盐城地区著名的盐场。而串场河,顾名思义,就是将盐场串联起来的河道。它串联起来的,还有富安、安丰、梁垛、东台、草堰、白驹等大大小小的盐场。

串场河的对岸,考古队还发掘出了明清时期的街道、房基、瓷片以及钱币,更早的,还出土了宋代煮盐的灶台。他们紧紧贴着丁溪村村民的房子,一层摞一层,千年来未曾挪过窝。迄今为止,村中还有一条修建于清代的古街,虽然它已经和其它村中的街道没有什么两样了,但青砖铺就的街道,面街而立的商铺还依稀显示出往日的繁华。一座破败不堪的庆丰桥跨越村中的河道,有近200年的历史了,桥头长着一棵苦楝树。村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很安静,少有行人,打破宁静的唯有串场河里偶尔响起的隆隆机船声。

在丁溪村参观的时候,一个穿着浅灰色卫衣的男孩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出现在我们的队伍中。他在浅浅的探坑里跑着、笑着,似乎很兴奋。或许是他从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他时而在我们前面,时而在我们后面,竭力想吸引我们的注意。他站在我的身边,拿出一个没有后轮的玩具摩托车给我看,我拍拍他的脑袋,逗他玩。还没说上几句话,他害羞起来,一转身从巷子中跑开,不见踪影了。

不知为何,我突然又想起那具躺在范公堤上的小小的骸骨。一百年前,也许同样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这油菜地里奔跑着,背后是父母盈盈的笑意。然而花样年华在一次事故中戛然而止,父母将他葬于这已化作田野的长堤上,他年复一年听着串场河的桨声涛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古人早已明白,人生修短,死亡才是永恒,随同死亡埋入黄壤的还有无限的悲伤。我们的考古不过是见证了一次次悲伤的历程,无论时间有多长,掩埋有多深,悲伤依旧穿越千年,直透人心。唯有陌上菜花,年年岁岁在春风中绽放。

我不知道丁溪村是否还有那个死去孩子的后代,他也许有兄弟姐妹,他们的子孙也许依然生活在这附近,就像跟随我们的那个孩子,欢快的身影依然在菜花地里闪现,蹦蹦跳跳,很快跑过村中那座古老的桥。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