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俊
本报讯 “村里建起了农民娱乐广场,我们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日前,今年71岁的岔河镇施汤村吴秀珍老人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以来,施汤村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夜幕降临时,施汤村的农民娱乐广场上响起动感的音乐声,一帮广场舞大妈尽情地舞动着。广场一角,舞龙队的队员们也在热火朝天地排练节目。
以前,农闲时节,施汤村的不少农民或凑在一起拉家常,或打牌玩麻将。如今,村民们一改往日的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这样喜人的变化源于村里农民娱乐广场的兴建。夯实文化阵地、建立文艺队伍、广泛开展活动,一条活跃群众文化、助力乡风文明的幸福之路已经铺开。
该村去年投入资金8万元新建了面积1600平方米的农民娱乐广场和文化大院,增添了12件健身器材;投入资金28万元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活动室,购置了6件室内健身器材;投资6万元充实农家书屋;投资1.6万元为村文艺团体购置移动音箱、乐器、服装、道具等文化器材。“平时在村里排练,一有机会我们就组织大家去参加秧歌、广场舞比赛,还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文化惠民演出,为群众送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施汤村党总支书记施广洋说。
为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丰富新时期文明实践站内容,施汤村率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村里开展了公共文化免费培训,开设了舞蹈、秧歌、舞龙、划花船、科普、教育服务、理论宣讲、健身等培训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引导群众改变了以往旧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提升。
文化大院建成及开放让村民们有了开展活动的又一个好去处,群众性文化活动愈加繁荣,广场舞比赛、趣味运动会、群众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相继开展,让群众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了这些活动后,离开牌桌到书桌的多了,邻里团结和睦的多了,想勤劳致富的多了。想不到群文活动有这么好的效果,比挨家挨户宣传还管用。”村退休老教师施广云说。
近年来,该村举办的舞蹈、舞龙、花船等民间文化惠民演出达60余场次,呈现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繁荣局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