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美食香天下 ■ 严苏
山芋有多种叫法:南方人叫甘薯或番薯,北方人叫地瓜,陕北一带又叫红苕。
山芋喜旱怕涝,最宜在沙土地里生长。苏北淮安一带均为沙土,栽种的山芋个大皮光,肉紧粉多。山芋甜润爽口,营养丰富,可当主食,也可磨碎做粉,再加工成粉丝或粉皮。粉丝粉皮今天是寻常物,且价格低廉,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是奢侈之物。那会的小麦和玉米贵如金子,国家按计划供给。那个年代灾荒频繁,十年九旱。粮食不够吃,人们便把眼盯在山芋上。山芋像是救苦救难的天使,天越旱越肯长,别的作物都根枯叶黄,奄奄一息,惟独山芋茂盛如初。
1958年是个难忘的年份,这一年山芋喜获丰收。淮阴县赵集乡是遐尔闻名的山芋之乡,一个农民在田里起出一堂重达38斤的山芋!那时全国工农业只要有好事,都要向国家报喜,国家再向全国发布,给全国人民鼓劲。淮安县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家乡,淮阴县与淮安县毗邻,算是总理家乡。乡长亲自带队,用红绸布将那一堂山芋拦腰扎起,一路敲锣打鼓到北京报喜。国务院接待办的同志弄明是总理家乡的人来了,当即向总理报告。周总理闻说家乡的山芋喜获丰收,连说好嘛!好嘛!还在西花厅亲切接见家乡的客人。总理勉励家乡人民搞好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新华社记者以此为题,写出一篇新闻,新闻于当晚八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出。全国人民从广播中听到消息,欢欣鼓舞,干劲倍增。
淮阴人热情,出手大方,送人礼物喜重怕轻。一行人千里迢迢去北京报喜,送去那一堂38斤山芋,另外又挑选一批个大皮光的,交给接待办的同志,让国家领导人品尝。接待办的同志看着喜人的山芋,电话打到宴会厅,让淮扬菜大师赵师傅过来。宴会厅里名厨很多,他们个个身手不凡,身藏绝技,国内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国外菜也颇为精通。淮安是淮扬菜发源地,此菜可称全国四大菜系之翘楚。开国大典后,毛主席指示,用总理家乡的淮扬菜招待贵宾。而淮扬菜做得最好的首推赵师傅。
须臾,赵师傅来了。接待办的同志对赵师傅说,总理家乡来人,送来了好山芋,请你做出美味佳肴,为你们的淮扬菜增辉添彩。
任务在身。往回走时赵师傅便开始琢磨:用山芋做配料当然可以,切丁做山芋羹也行,单独成一道菜至今尚未做过。赵师傅不愧是名厨,他一夜辗转,通宵思索,天明时灵感突至,一道菜兀兀然出现在脑际。他快步走进厨房,操起快刀,刷刷刷,芋皮如飞,眨眼工夫,山芋就脱去外衣。赵师傅的刀又一阵飞动,山芋已成菱形。此时锅里的油已烧热,赵师傅端起山芋倒入锅内,热油滚沸,山芋翻腾。几分钟后,山芋渐呈金黄之色。赵师傅用漏勺轻轻捞起,一颠一甩,漏勺一个鹞子翻身,山芋又入小锅。锅内哧啦有声,赵师傅一边配料一边挥铲轻炒,最后将熬制好的糖稀浇入锅内,紧跟着起锅入盘。赵师傅来不及擦汗,就操起筷子品尝。筷子一搛,眼前出现一道道金线。赵师傅当自己视觉有误,用手帕揉一揉眼睛,抬眼又看。不错,是金线!金线细如蚕丝,愈拉愈长,五光十色,如雨后彩虹,煞是夺目。赵师傅忙将山芋送入口中,眯眼细品,山芋香甜绵软,爽口异常。赵师傅咂咂嘴,自语道:是下酒好菜啊!赵师傅性格内向,做事不爱张扬,他把激动抑在心间,中午招待客人时,另做一盘端上餐桌。众人伸箸品尝,都说好吃,但不知何名何菜,把目光齐刷刷地盯住赵师傅。赵师傅对国内菜肴颇有研究,满腹经纶,他脱口说道:拔丝山芋!大家见此菜是山芋做成,纷纷举筷,一盘菜很快见底。
赵师傅创作出一道菜,又毫无保留地将此菜的做法教给总理的家乡人。会者也不保密,一传十,十传百,这道菜很快流传并普及开来。
现如今,这道菜已是招待宾朋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