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母亲拿舵

 

  端午假期,陪好友游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桥时,看到南来北往的船在舵手的操控下从桥下穿梭而过,想起了母亲拿舵的往事。

  母亲从小失去妈妈,随她父亲和哥哥弄船,十九岁和我父亲结婚后,操持一条装6吨多货的木船。那时弄大船全靠人力——用竹篙撑船,用木棹划船,用木橹摇船,用纤绳拉船,如遇顺风可扯篷行船。记忆里,母亲拿舵比较多。父亲在岸上拉纤,她拿舵;父亲撑船时,她拿舵;顺风扯篷行船时,还是她拿舵;顺流而下穿越桥孔时,也是她拿舵。父亲多次夸母亲是个拿舵高手。

  顺风扯篷行船时,蓬的收放、调向都由拿舵的人通过蓬的缰绳调控。蓬上的缰绳由葫芦滑轮钩在舵杆端铁圈上,延伸到舵棒那头拿舵人的手中,舵棒的顶头有个八角形舵角,缰绳就绕在舵角上,或收或放,由拿舵人视风力大小而定。我们家的船乘风破浪时,我母亲或站在后舱,或坐在高脚凳上,盯着前方,遇到河道拐弯处,把舵推向左或右船头就顺向河弯拐过去,那么顺当自然。遇着风大风小时,或把缰绳收起或放开些,让蓬始终处于最佳兜风状态。俗话说:同村不同俗,十里不同风。有时船顺着河道拐过弯后,风向不一样了,就得把蓬从船舷这边调到船舷那边。调蓬时,先收缩缰绳,把舵杆放在中间,抓住连着缰绳的数根蓬绳,用力把蓬从船这边扯到那边,船也随蓬往这边一歪,每次调篷前,母亲都会喊一声“调蓬了”,此时船上的人都会站好或蹲好,以免调蓬时摔倒。

  听大姐说,我3岁时,家船扯篷行走在绿草荡中,父亲在前舱休息,母亲掌舵,我在前舱板上玩,扣我的龙套绳不知怎么断了,一阵风刮来,船一晃,我掉到水中,母亲赶忙喊父亲落篷停船,母亲衣服也不脱,拿上一只木桶,跳到水中,奋力游到我身旁,她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把抓住绳子,把我拖出水面,再抓住木桶,把我放进去,然后父亲把船撑过来,把我们拉上去。

  最能显示母亲拿舵技能的是顺流行船过桥洞。过去河道上木桥多,桥孔窄。桥木桩经不起撞,木船也经不起撞,因而船穿越桥孔要十分小心,尤其是顺水急流过桥孔时。船要顺顺当当穿越桥孔,全凭拿舵的人操控力。有一年夏天,我家船装一船小麦从头溪河顺流而下,流大不用撑船、划棹,船行得飞快。头溪河上每隔十几里就有一座木桥,每当船在离桥三四百米时,母亲总是从父亲手中接过舵。要过桥孔时,母亲双手拿舵,测量桥孔高度和宽度,选择大而高的桥孔穿过,桥桩上挂着许多水草,激起的浪花高且发出“哗哗”的响声。船在母亲的把控下,适好地从桥孔下“刷”地一声而过,父亲站在船头拿着弯篙总是用不着(如靠近就用弯篙顶在桥桩上把船支开)。父母说,他们俩弄大船几十年,看到太多的因船穿过桥孔时,舵把握不准,导致船撞上桥桩,或造成桥倒,或造成翻船,或桥倒砸到船,桥船双毁。母亲在她80岁时还说,她和父亲弄大船一辈子没翻过船、沉过船,更没有撞过桥、撞过闸。她真不愧是一名拿舵高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