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五四”运动在两淮—— 书写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新篇章

■徐忠

五四”爱国运动在淮安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依据史料,笔者研究梳理了本地“五四运动的一些史事。

两淮地区的“五四”爱国运动,既与全国的情况大体相同,又有本地特点。

清朝末年多种渠道把东西方的先进文化传到两淮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曾任湖南学政的顾云臣、阮学浩把新学带回家乡,在淮城勺湖书院开数学课,讲授算术和几何,开两淮新学之先河。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曾任四川夔州知府的谈静山返回故里淮城后,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势蒸蒸日上,自己出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聘请日本教员三人,为他的孙子谈荔孙和周作民、陈福颐、路孝忱、林有任等学生授日语课,其中谈荔孙、周作名成为清末的著名银行家。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龚姓市民向广东人学会了照相技术,先后在淮城、清江浦开设照相馆,首次将照相技术引进两淮。

另一条传入西方文化到两淮的路径是教会。

为了在精神上侵略中国,用西方文化冲击孔孟之道,西方一批基督教、耶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用新式教育吸收信徒子女免费入学读书、创办西医医院给信徒治病消灾等方法,吸收大量信徒入会信教,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思想在东方的传播。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美国基督教南长老牧师林嘉美(林霭士)在清江浦老坝口鸡笼巷内设西医门诊,为本地西医之首创。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漕运总督陈夔龙、淮扬道孙瑜庆在清江浦建江北大学堂,次年改为江北高等学堂,是两淮首次有了大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淮城内义学一律改为新式学堂。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淮安府境内有官立陆军学堂、公立淮安府中学堂、私立敬恭中学,新式小学47所。

“五四”运动在两淮

正是有了上述的以新式学校为主的新文化因素,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两淮,青年学生和各界进步人士立即响应,形成了反帝反日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爱国斗争热潮。

2015年开馆的淮安党史陈列馆开篇就是《淮安学生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淮阴人民革命斗争史》第一节详细记载了1919年5月中旬两淮“五四”爱国运动的第一次行动的情况:

淮阴省立第六师范、省立第三农校、第六师范附小、淮阴绳武高等小学及省立淮安第九中学,在第六师范礼堂成立“两淮五校学生联合会。该会下设总务、宣传、检查、纠察等组,制定九条会章,以爱国为宗旨,提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坚决废除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坚决禁用日货劝用国货”等口号,同时组织学生罢课游行。并编印《爱国报》作为该会会报。

5月18日,淮安各界为北京政府关于山东问题交涉失败,于公共体育场举行国民大会,到会6000余人。大会宣布斗争方法五条:1.组织讲演团;2.劝购国货;3.刊发日刊报告消息;4.邮致各省及本省各县各团体一致进行;5.调查日货种类报告各界。并将各界送来的日货当众焚毁。

嗣后,五校学生联合会推举陈雄图、钱秉章为代表,到沪谒见国民党总理孙中山,请示爱国运动方针,他们的做法受到孙中山的肯定和称赞。

当时的《申报》报道了淮阴“五四”爱国运动的情况。

(作者系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