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义工老王”扶弱济困十年不停歇 “爱”给人力量 “帮”给人希望

■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正道

通 讯 员 张筱瑜 黄 洁

女儿5岁时因持续高烧不退,落下终身瘫痪的后遗症;自己18年前从乡镇供销社下岗,一家四口本已拮据的生活,彻底断了粮。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既没向政府伸手求助,也没被困难压倒,而是靠做煤球、卖化肥,与妻子共同撑起了这个家,把瘫痪的女儿和年幼的儿子抚养成人。

2009年,25岁的女儿通过开网店贴补家用后,肩上的担子稍微轻了些的他,选择将对家人的爱放大,投身公益事业,扶弱济困当义工,连续十年停歇,累计参与各类爱心帮扶活动近1000场次,带领爱心服务队常年结对资助贫困学生33名,通过自掏腰包、发动募捐等方式,向贫困学生、自闭症患儿、智障儿童、麻风病老人、灾区群众等送去爱心款物超100万元。

他叫王贤忠,58岁,是淮安区山阳街道普通居民。熟悉王贤忠的人,都称呼他“义工老王”。

因为一份感悟,走上爱心公益路

王贤忠觉得自己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痛苦,就是发生在女儿婷婷身上的变故。他认为,女儿瘫痪的30年,既是他和妻子吴正芹一同走过的最煎熬的30年,也是他在付出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明白何为骨肉亲情的30年。

王贤忠说,因为这份感悟,30年来,他曾无数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想到那些和女儿一样陷入瘫痪痛苦的孩子们,想到社会上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

王贤忠的感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2009年,“淮安人”网站对外招募公益活动志愿者,婷婷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告诉了父亲,并鼓励父亲报名。

“‘爱’能给人力量,‘帮’能给人希望。”王贤忠说,女儿是他的“贴心小棉袄”,他的心思,女儿最懂。报名参加公益活动后,王贤忠除了照顾女儿,帮女儿经营的网店进货、发货打下手,其余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公益事业上。

“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需要父亲就去哪里,仅帮助社区调解邻里纠纷,一年下来就有数十起。”看到当了义工后,父亲的笑容明显比以前多了,身上也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婷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因为一个求助,聚起一支服务队

中桥村位于淮安区流均镇。2015年6月,村里一名小女孩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无钱救治。孩子的父母找到曾在流均镇派出所担任副所长的张勇寻求帮助。张勇随即将此事告诉了在参加公益活动时结识的王贤忠,两人分头行动,通过在网站、社区QQ群发帖,帮小女孩募集救治善款,三天共募得善款1.6万元。

“治疗白血病,这笔钱杯水车薪。”走上公益路以来,王贤忠第一次意识到扶弱济困如果仅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当年7月,王贤忠果断做出决定:组织队伍,成立公益组织。很快,王贤忠发起创办的公益组织——淮安世纪爱心服务队,在民政部门注册后挂牌成立。

服务队成立之初,人手少,资源有限。队员们商议决定,将服务对象设定为贫困学子,主要包括三类人群:既无父母又不符合孤儿救助政策的贫困学子、单亲家庭的贫困学子和服刑人员家庭的贫困学子。

此后,服务队用一年时间,对淮安区妇联、区民政局和团区委提供的500户贫困学子名单逐一进行走访,最终筛选确定救助对象33户,由队员分片包干,实行常年跟踪、结对帮扶。“小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200元,初中和高中生每人每年资助2400元,另外每学期资助每人一套学习用品。”王贤忠说,到了春节,再为每户送上50斤大米、5公斤食用油以及猪肉、肉圆、水果等,为每个孩子送上一双新鞋和200元压岁钱。

截至目前,服务队已为孩子们提供现金资助28万元,购买物品23万元。那么,这么多资金是如何筹集的呢?“一是服务队开展创投项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二是队员们自掏腰包捐款;三是向社会爱心人士‘化缘’。”王贤忠高兴地说,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在上海创业的淮安人宗爱明和在本地开办企业的牛振洲等爱心人士,听说了服务队的爱心善举后,纷纷捐款,年年不间断。

得益于此,服务队资助的33户贫困学子无一辍学,其中4人已于2017年和2018年考上大学。服务队的正式注册队员,也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359人,带动不定期参加救助行动的志愿者超过200人。前不久,服务队还在王贤忠的带领下,帮助石塘镇和流均镇共2名贫困学子家庭分别修缮、新建了房屋。

因为一次探访,拓展了服务领域

王贤忠有位邻居是麻风病患者,住在淮安区潘柳麻风病康复中心。由于长时间没见面,王贤忠对这位邻居很是想念。为此,他专程到康复中心探望邻居。“那里的生活条件很不错,但比较寂寞。”王贤忠很受触动:“日子过得好不好,生活幸福不幸福,穿衣吃饭很重要,但快乐也很重要。”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