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洪泽多方实施精准扶贫

 

  ■记者 黄育举 通讯员 徐成堂

  本报讯  以前,洪泽区黄集街道仇石村村民陶大友是周边少有的病灾户、特困难户。但如今,他却成了全村乃至全街道率先脱贫的典型户。近年来,洪泽区突出多方式实施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区共4001户、11377人实现脱贫。

  洪泽区通过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个关键环节,对经精准识别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脱贫、加强教育支持脱贫等一系列措施,缓解贫困户燃眉之急。长期以来,陶大友的妻子多病缠身,每年上万元的治疗费,使这个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妻子前年去世,陶大友本人又患上了肺气肿,失去劳动能力,孙女在读初中。“阳光扶贫”工作开展后,针对陶大友的情况,村里帮他将6亩多责任地以每亩每年1100元的承包价流转了出去,并且主动与学校及上级部门和企业取得联系,帮他的孙女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费用。

  在靶向治疗上精准发力的同时,洪泽区注重挖掘低收入农户内生动力,根据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等,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把低收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内生外扶的脱贫致富新局面。顾凤霞是东双沟镇青云居委会居民,本人患有下肢残疾,无劳动能力,丈夫患病去世,留下大量医疗债务,儿子待业在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里了解到顾凤霞的儿媳曾在南京学过特色面点手艺后,便支持她开起了南京特色锅贴店。由于手艺好,做人厚道诚信,生意十分红火,每天收入不下百元。另外,镇里还介绍顾凤霞的儿子在开发区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也能拿3000多元工资。如今,顾凤霞一家已经摘掉了贫困的“穷帽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洪泽区重点围绕美丽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产业好、产品好、景观好、生态好的“四好”农业,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链、分享价值链,实现了就近增收、稳定脱贫。手工挂面加工产业是岔河镇临泽村传统特色产业,有着200多年历史,久负盛名。临泽村以产业为依托,将其作为“阳光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家制作手工挂面70斤,晾干后不到一个小时全部卖完了,赚了100多元。去年,村书记付士清让村里制作挂面的大户手把手教我,我家现在一年收入1万多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因病返贫的低收入农户张忠英笑着说。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