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那些消失的旧书店

淮安市区曾经有好几家旧书店,如今再也难觅它们的踪影。随之出现的实体书店体量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美,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餐饮、文创、沙龙……徜徉其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从书架上抽出那些被塑料封膜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新书,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十几年前,交通路上有一家新世纪旧书店,主营社科类书籍。书店老板是个敦厚的中年人,看到客人来了,点点头,算是招呼。旧书店不卖二手书,只卖版本较老、品相略旧的库存书,其中不乏学术价值颇高的绝版书。书价也不高,很多两三折,花少许钱就可搬回许多大部头著作。我曾在店里入手了三联书店的《读书文丛》、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还淘到一本一版一印的《查令十字街84号》,印刷地点居然是书店附近的淮阴新华印刷厂,这真是奇妙的缘分。

书店周围拥挤着各种油腻喧闹的小饭馆,淮阴师院的学生在饭馆中进进出出,路过书店,也会进去转一圈,不管买不买,都给书店带来不少人气。虽然如此,老板却高兴不起来,他多次跟我抱怨房租又涨了,书店利润微薄。“生意难做啊!”他叹口气后,走到门外看来来往往的人群。直到有一天,我再去时,老板说,店里的书正在处理,书店开不下去了,准备关门歇业。听了这话,我怅然若失。果然,没过多久,我再次经过交通路时,书店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新开的奶茶店。再过几年,整个街区都被推平,连同一切有关书店的记忆。

同样开在另外一座高校附近的,还有一家鸿誉书院,地址在健康西路和北京北路路口。那是一家卖书与借书兼营的私人书店,前面是店堂,后面作了图书馆。一排L型的平房隔成十个房间,房间的四壁都立着高高的书架,书架上陈列的是真正的旧书,有借阅和圈点过的痕迹。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主题,文学、历史、经济、政治……各占一个房间。每个房间的中央,是两张椅子、一张书桌,甚至还有沙发。书店里有个挂着竹帘的走廊,被玻璃封闭起来,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天井里的小花坛,种着几株翠竹。如果看上了哪本书,可到前面的柜台付钱带走,如果仅仅是阅读,则需要办张借阅卡,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购书”方式。令人惋惜的是,鸿誉书院于2012年在旧房改造过程中被拆除。

当然,还有一种旧书店,那就是回收旧书与出售旧书合二为一的书店,店主将收来的旧书刊分门别类,出售给前来淘书的读者。在水门桥北漕运东路上,曾经有家千霞旧书屋。书店占据着一间旧平房,里面的旧书不多,品相也难以保证,但旧杂志不少。没几年,千霞旧书屋也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从此不见踪影。

十年间,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旧书店的消亡,仅剩文庙广场上的几家旧书摊苟延残喘。如果追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租金的上涨、网购的盛行,又或者是城市化的进程等等。但无论如何,旧书店已经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越来越多跨界经营的书店如雨后春笋在这座城市出现,审美体验已经超出了阅读的边界,但我始终无法对它们报以亲近的情感。那些生硬冰冷的塑料封膜,封起来的是书的灵魂,阻挡了读者的购买欲。如果不能亲手摩挲纸张的肌理,感受文字的温度,那购书还有什么意义呢。毕竟现在物流发达,网络购书实在方便,指尖轻点,剩下的就是不算漫长的等待。

我不是一个顽固的恋旧派,我对包括书籍在内的一切新事物心怀期待。或许,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旧书店存在的意义不在于产生多少经济效益,——那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或者可以说,它寄托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乡愁。在那样一个承载着时光厚度的空间,在混杂着霉味、尘土味、油墨味的气息中,无名的读者正用温热的手掌表达对书籍和前人的敬意,并沿着不可描述的轨迹,找到各自灵魂的归宿。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