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杨庙村: 凝聚向心力 实干谋发展

(上接A1版)

强经济 真脱贫

村子不能靠去上级部门和帮扶单位“化缘”过日子,脱贫摘帽被列为杨庙村的头等大事。2016年,当得知帮扶单位省航道管理处在京杭大运河淮安段船队停泊区地段有个航道淤泥清理项目的消息后,张红明立即召开支部会议,决定争取该项目落地。

几经周折,他们在京杭大运河西岸找到一块堆土量达20万方的150亩空地,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与运东闸管理所协调后,该项目落地。仅这一项目,村集体2016、2017年收入76.5万元,2018年收入43万元。2017年,村集体还流转了180亩良田租给种田大户。当年,杨庙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负债30万元到年收入突破30万元的转变,一举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18年,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也有了零的突破。在镇里的支持下,他们用扶贫资金70万元入股,与镇投资公司共同购买了一处门面房,年可收租金5万元。

村集体有钱了,就有了为村民办实事的能力。位于盐运路旁的新村部建起来了,一个可以锻炼健身的广场建起来了,烂泥路修成了水泥路,对一些特别困难的村民进行了救助……

增能力 优服务

集体经济强了,更要带动村民走上小康路。杨庙村两委决定以扶贫项目为支撑、以能人大户为牵引、以扶贫政策为依托,把推进杨庙村整体发展与低收入农户增收结合起来,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发展特色种植农业、介绍村民外出打工,帮助农民增收。

天汇稻麦种植合作社是杨庙村农业合作社的典型,该合作社专业培育徐穗牌“淮安红糯”品种,每亩纯收益3000元以上。同时,引进黑豆、黑芝麻、黑小麦、糙米等进行黑色系列农产品种植,依托超市、土特产店、淘宝等渠道建立销售网络,产品大多销往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城市。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许多社员和农场主已转变为产品营销经理、生产加工厂长,月收入八九千元。合作社带动了30多个农民就业,年人均增收万元左右。”张红明说。

“我们村已经摘掉了‘穷帽子’,下面我们要鼓足‘钱袋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强村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整体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让杨庙早日成为文明村、示范村。”谈及未来,张红明语气坚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