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创新“阳光扶贫” 促进精准脱贫 淮安脱贫攻坚不断开创新局面

■通讯员 章德 志荣 邹灿

阳光扶贫”由淮安试点,在全省复制推广,打造了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示范样板,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淮安作为。近年来,我市借助信息化手段,重抓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增收、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脱帽、三大重点片区和一个革命老区“点穴式”精准帮扶、三个重点县区减贫解困,脱贫攻坚不断创新局面。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33.2万低收入人口、142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脱贫率分别达78.6%和83.5%;重点片区关键性工程和帮扶项目有序实施,黄花塘革命老区产业富民效应明显;重点县区不断完善缓解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真抓实干 “试点”变“样板”

本着优化整合资源、科学再造流程宗旨,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主线,以人和项目的实名制为前提基础,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方法路径,以“三层、四库、一端”为主体框架的“阳光扶贫”系统,并出台《关于建立“阳光扶贫”系统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阳光扶贫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1+N”配套制度增强操作性、可行性、实效性。淮安“阳光扶贫”系统的上线运行,有效促进了扶贫开发和监管管理工作双加强、双提升,用敢闯敢试、勇为人先、主动担当的淮安精神,探索出了一条深化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同时得到中纪委、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的充分肯定。

精准施策 兜底保障

落实结对帮扶全覆盖。所有市级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各县区财政供养人员、党员干部共4.6万人与12.8万低收入农户结对,并组织帮扶责任人按季度开展帮扶走访工作,找准贫困“病根”,开展务实帮扶。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利用“阳光扶贫”系统岗位超市、项目超市和求助平台等功能,帮助他们解决好岗位、资金、项目、技能等方面问题。“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4.6亿元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种、养、加和流通等生产性、服务性增收项目;共培训低收入农户3.8万余人次,帮助掌握高效蔬菜种植、龙虾养殖、食用菌加工、烹饪、家政服务等10余种实用技能。全面完善兜底保障。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排定因病、残、孤、老等原因导致脱贫难度较大的低收入群体,组织实施重点帮扶,有针对性地落实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政策,市县财政共安排4000余万元为低收入农户落实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政策,有效缓解因病返贫难题。将低收入农户免缴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实行公开承诺,有力保障落实。

三级联动 多措并举

创新实施市县乡“三级联动”帮扶。全市组建170支市县乡联动帮扶组,由170名县处职干部担任组长、787名领导干部担任成员,结对帮扶所有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充分调动市县乡各级帮扶资源,协调、会办解决经济薄弱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十三五”以来,市级各帮扶单位共投入自有资金0.84亿元,协调帮扶资金8.7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95个。市工商联牵头安排了26个市直商会结对帮扶26个经济薄弱村,进一步壮大帮扶力量。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突出产业扶贫,围绕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升级发展,推进实施“3+2”产业扶贫行动,编制古淮河沿线和淮涟结合部两个特色产业带总体规划,整体推进涟水、淮安、淮阴三个重点扶贫县区精准脱贫。在已将市定经济薄弱村支持标准提高到省定经济薄弱村扶持标准的基础上,2018年确定15个市定重点经济薄弱村,在原有基础上市级财政再增加扶持每村50万元,专项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强化扶贫项目内培外引。全面建设2018-2020年扶贫项目库,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共计18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4亿元,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着力解决“资金等项目”问题。

突出难点 分类施策

围绕片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好关键工程,加快推进安全饮水、交通出行、农田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围绕古淮河沿线特色产业带、淮涟结合部特色产业带规划编制,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依托国家、省三产融合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地域特色突出的脱贫产业,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通过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