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张 红
春节假期结束后,我市迎来求职高峰。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以高薪为诱饵,通过缴纳报名费、培训费、体检费、押金等名义,骗取求职者钱财。警方提醒,求职者在应聘时务必提高警惕,以防掉进招聘“陷阱”。
1
入职地点“偷梁换柱”
临近春节,市民顾先生从苏州回到淮安,结束了7年的苏漂打工生活。“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老人身体也不好,都需要人照顾。”顾先生说,自己会修车床,在家门口找个工作问题不大。春节期间就一直盘算着这事,节后正好有招聘会,便赶来试试。
一圈转下来,已经有两家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心之余,顾先生向两家公司详细询问了相关事宜,“来之前特意列了几个关键问题,工作地点、工资、保险、休息、加班……之前上过一次当,怕了。”顾先生回忆说,去年3月,他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一条招工信息,开出的条件和工作地点都符合自己的要求,便向该公司投去简历。没过多久,该公司联系顾先生参加面试,面试结束后称对顾先生非常满意,决定录用。但由于顾先生2月份没有工作,公司称要帮其补缴一个月的社保,否则顾先生的社保就中断了。于是,顾先生向该公司交了810元社保费。没想到,上岗前2天,顾先生才被告知工作地点有变动,不是在原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而是在嘉兴工业园区。顾先生想要回先前缴纳的810元,公司不同意,顾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就没报警,自己吃个哑巴亏。”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招工被骗经历的求职者不在少数,损失自然也在所难免。事发之后,大多数受害者因时间、精力上耗不起,只好自认倒霉。
提醒:
2
求职者提高防范意识
近日,清江浦区长西派出所在梳理往年同期案件的基础上,归纳近年招工骗局的惯用手段,并发布安全防范提示,帮助市民提高识骗、防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据了解,通常不法分子惯用的招工诈骗手法有3种。一是“双簧”招聘诈骗。先由中介单位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后由骗子公司假装招聘员工,收取体检费、押金等,再编造理由拒绝应聘者上岗或者中途辞退。二是“流窜”招聘诈骗。在热闹地段租赁临时办公地点,以丰厚的待遇条件为诱饵,大张旗鼓进行招聘,骗得报名费用后立即携款逃之夭夭。三是“网络”招聘诈骗。网络骗子们发布招聘信息,诱骗求职者把钱存入指定账户以达到诈骗目的。
长西派出所副所长姜贵才提醒广大求职者,应到政府人力资源市场选择有工商营业执照的正规劳务中介单位,不要轻信QQ群、论坛上的游击招工者。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高薪冲昏了头脑,认真了解招聘单位相关信息,特别对先交费用的招工条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要将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的原件或复印件随意留给他人。发觉上当受骗后应立即报警。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