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雨山掌故

 

  □ 方孝国

  一

  据盱眙县志(山川篇):治东南七十里有山曰雨山(禹山)。雨山又名禹山,可见,此山与雨水渊源定当不浅。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于将山的名字叫作雨山。

  这里的雨山有两座,南北相望,相距约莫两三公里,北面的稍高大,人称大雨山,南面的略小,人称小雨山或南雨山。两山位于今盱眙县旧铺镇境内西南,距集镇约3公里处。

  若论大、小雨山的来历,这里的老人会很开心地给你讲起“杨二郎担山”的传说——

  话说当年天上的二郎神杨戬为了取悦王母娘娘,想建座花园在王母娘娘生日时送给她以表孝心,花园建到差不多时,杨二郎在园子里转悠,总觉着哪儿还缺少点什么,转着转着,杨二郎两手一拍,“对了,这里还该有座漂亮的假山作点缀。”

  二郎神来到人间,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两座,瞧那山,玲珑剔透、树木葱茏、外观清秀,……二郎神喜不自禁,他用山上神木做了条扁担,又用成了精的万年藤蔓将两座山捆好了,然后担着山心满意足地往回赶。当他来到盱眙境内眼瞅着就快到东海边了,“到东海老龙王那儿讨杯茶喝,再赶路……”二郎神心里盘算着,好不开心。

  忽然,那二郎神觉着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起来,他试着想换换肩,谁知山重体沉,双脚下陷,扁担咔嚓一声断成两截,再看那两座仙山轰然跌落,深深砸入地下,地面上只留下两个山顶,真是摔得面目全非。

  再说那根折断的扁担,一头戳地,撅起一团土,高高弹起,一路纷纷扬扬地散落在杨二郎不远处的东面。那团撅起的土落到地上后又形成另一座山,只见那山,顶端圆滚,四周平整,形如铙钹,人们就将其称作铙钹顶,久了,当地人习惯上都将它称作老钹顶。

  而扁担头撅起的土在飞起时落下许多尘土,这样老钹顶西南至二郎神站立处又形成了一个小山丘,山丘上四处成片散落着“麻眼石”(火山石),看上去赖头赖脑的,人称小赖山。

  再瞧那二郎神,他站立的地方因被他踩陷,形成一凹谷,当地人称之为“扁担冲子”。

  二郎神担山不成,恼羞成怒,“此地从此荒凉,五谷不生!”盛怒之下,他撂下狠话,跺脚离去。

  还真是,这大、小雨山,老钹顶,小赖山……扯成片的,自古人烟稀少,一片荒芜。

  再说,小雨山西北角还有一座小山丘,人称“求雨山”,如此看来,此地确是多旱少雨,荒凉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这里属丘陵地带,地表土层浅,土层下厚厚地堆积着火山岩,雨水难存,农作物以旱粮为主,望天收,百姓生活无保障。

  相传,大、小雨山顶都曾建有求雨的庙宇,若逢干旱年成,乡民便成群结队上山焚香叩拜,敬奉菩萨,祈求天降甘霖。至于那庙宇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早已无人说得清楚。可大、小雨山山顶曾建有庙宇,该是事实,山顶上四处散落的残砖碎瓦,石鼓石凳……该可以佐证,我小时候也曾亲眼见过。

  可见,大、小雨山的得名该缘自于缺雨少水之故吧。

  二

  雨山虽不高,倒也有故事。

  说古代曾有人在大雨山顶建过九十九间半房屋,南侧山腰有一块用土抟筑起来的高台,传说那是庙门前的戏台,这土抟高台确有其事,至今遗迹尚存。

  一日,一位阴阳先生打此路过,走近山前,顿觉此山山势迥异,一番查看后,口中不觉暗自嘀咕,“这山外观清秀,呈吉祥如意之象,是块风水宝地,若能在山顶建成九十九间半房屋(整百为缺),可得四十九代高官。”谁知这番言语竟让一位在草窠中蹲便的捡拾柴禾的二愣子听见了,天机泄露。

  此话传到了当地的一个土财主耳朵里,他不惜重金,大兴土木,很快在山顶上建起了九十九间半瓦房,独占了大雨山。这财主有个胞兄在朝廷任职,素日里,他依官仗势,横行乡里,恶贯满盈。大雨山周围百姓对他恨之入骨。眼瞅着他强占大雨山这“风水宝地”,乡民们人人惊恐,担心恶霸日后代代为官,百姓永无宁日。

  大雨山山脚下住着个秀才,父母早亡,早到了婚娶之年,却因家境贫寒,仍孤单一人。秀才饱读诗书,知识渊博,他见恶霸胡作非为,心中愤愤不平,决定设法赶走恶霸,为民除害。

  一天,秀才来到山上,煞有介事地对那财主说:“从古至今,凡事不能两全,地气盛者,则人丁衰,此乃阴阳相克之道。如今,你在这里盖了这么多房子,地气过旺,于人丁大为不利,恐有人灾啊!”那财主一听急了,忙求破解之策。 秀才道:“只要在山中演七七四十九场大戏,可保平安无事。”这财主平时疑神疑鬼,心惧鬼怪,听了秀才的话,忙请来戏班子,在山腰搭起戏台,每晚请秀才点戏,连演七七四十九场。

  完了,财主自以为灾患消除,逢人便趾高气昂,得意洋洋,觉着自己既得了风水宝地,又镇了地气,万事大吉了。谁知,没几天,大雨山周遭村民议论纷纷,说秀才设计,用四十九场戏破了大雨山的风水。财主听得此言,顿觉心慌神乱,便派人打探此话由来,果然确有其事。“秀才点的四十九场戏,都是些像薛刚反唐、陶文宾家被抄、比干丞相被挖心、姜子牙斩将封神之类的不祥之戏。一场戏就破你家一代风水,四十九场就破你家四十九代风水。你若在此地久住下去将在劫难逃,除非远避他乡!”财主听后,惊慌失措,知道上当,忙去找秀才算帐,可那秀才早已远走高飞,只见壁上留言:“风水既破休烦恼,多行不义今当报。留下消灾去祸法,速舍田产济贫胞。”财主见状,心惊肉跳,只得舍家抛业,避祸他乡。

  三

  大雨山,关于“雨山茶”的传说不得不说说。

  古时,大雨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师徒二人。庙的四周植有松、柏、桃、杏、梨、板栗……半山腰还有片茶树。一到春天,百花盛开,满山葱茏,美若仙境。

  一天,老和尚下山去做佛事,留下小和尚独守山门。

  吃完早饭,小和尚自觉无趣,便扛把锄头下地干活。中午时分,疲渴交加,饥肠辘辘,忙回庙里找吃的,揭开锅盖,见碗里放着师傅早晨留下的半碗稀粥,三口两口喝下肚,不行,还是饿,小和尚又拿出面袋,想自己再烙个饼,可四处找不着火镰石。找着找着,忽见鸡窝里有只鸡蛋,抓过来就往嘴里送,没想到动作过猛,一下子滑进了肚子里。鸡蛋下肚后,怎么就觉得肚子有点儿直往下坠的感觉,过一会,坠胀得更加厉害。

  天黑时,老和尚回来了,把火石交给小和尚,让他做饭。小和尚没敢把偷吃鸡蛋的事对老和尚讲。

  第二天一大早,鸡子该生蛋了,可那鸡它老是在窝边转悠,就不肯进窝。老和尚纳闷啊,往鸡窝里看了看,见自己昨天放在鸡窝里的引蛋不见了,转身问小和尚,那小和尚哪敢回真话呀?老和尚自言自语道:“这就奇怪了,以前我放在鸡窝里的引蛋老是让黄鼠狼偷吃了,难不成我放的那石头蛋子,黄鼠狼也给偷吃了?”闻得此言,小和尚这才明白自己吞下肚子里的原来是个鸡蛋摸样的石头,怪不得肚里又坠又胀。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小和尚日渐消瘦,肚子更加难受,可不敢说明真相啊,每天还得随师父—道下田干活。

  谷雨时节,山坡上的那片茶树一片翠绿,暖风吹来,清香阵阵。一天早晨,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去采雨前茶。茶树间,老和尚边摘边说:“咱雨山这茶啊,有年头咯,你瞧这叶子,叶底细嫩多毫,色泽黄绿明亮。做成茶,观汤色,浅黄明亮。轻轻啜入口中,那是香气鲜润,滋味浓郁,慢慢入喉,更是唇齿留香,醇厚回甘。咱这茶,喝了既能却病消灾,还可除腻减肥,消沙化砾呢。”小和尚一听可消沙化砾,脸上不觉泛起一丝笑意。

  从此,每天下田经过茶园时,他总要摘几片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再连渣带茎吞咽下肚。就这样,日复一日,不到半年功夫,自觉肚子不再坠胀,饭量大增,做事有力,身体康复了。

  “雨山茶”消化了自己吞入肚子里的石头蛋子,小和尚还是忍不住给师傅说出了真相。这事一经传出,上山买茶叶的络绎不绝,起初付钱,后来分文不给,甚至于折枝剐皮挖须……老和尚再三制止也难奏效,天长日久,老和尚无心养护,大雨山上的茶树慢慢绝迹了。

  多年后,老和尚圆寂,小和尚做了方丈。

  阳春时节,一日,小和尚经过曾经的茶园,忽见地上生出几株嫩芽,近前一瞧,原来是嫩嫩的幼茶苗,茶树复活了。小和尚喜不自禁,浇水、施肥,薅草……悉心养护,一株、两株,成行成片,郁郁葱葱,“雨山茶”终于又获新生。

  经过代代培育,精心制作,从而成就了一款“甘醇鲜美、色泽翠绿、清香馥郁”的特色名茶。后来,“雨山茶”在一次省级斗茶会上终获优胜,如今的“雨山茶”那是远近闻名。

  四

  大雨山顶曾建过庙宇,这个我坚信不疑。

  如今,我时不时地回老家,见着老人就喜欢和他们拉呱拉呱老家的从前,闲聊中,更佐证雨山寺的存在。我问老长辈可曾见过山上的和尚?“那哪见过?都听上辈子人说的呗……”

  说从前大雨山顶的寺庙香火很盛,庙内供奉着大小罗汉一十八尊,尊尊金身,只因一把天火,庙宇毁败,和尚无力新建,内心自责,遂将火中残存的金罗汉投进山顶西北角的琉璃井内,覆上巨石,云游四方去了,雨山寺从此废圮不兴。

  多少年后,大雨山顶来了位自称姓林的出家人,说自己是西高庙南边的四十里桥人,在家行二……所以,人称林二和尚,远近人都这么称呼他。

  林二和尚在大雨山顶就着破庙的残垣断壁,残砖碎瓦,用山上的树木,在雨山周围信众的帮助下,重又建起两间小庙。素日,远近乡民需要时,那和尚就为他们做做法事,更多时候,就在山南坡朝阳处垦荒种地,自给自足。

  一年又一年,林二和尚老了,自觉阳寿将尽,便托咐周围信徒待他圆寂之后,就将他葬在大雨山东南坡他开垦的那片黄土地边。

  林二和尚的故事也不知起于何时,爷爷那会儿?还是太爷爷那会儿?没人说得清楚,总之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过,大雨山东南坂有座黄泥土坟,这我见过,现在如我一般年龄的人大多记得,那座土坟一九九零年代初还在,听父亲说,五六十年代时,坟前还供有石桌啥的。

  一九八零年代,国家对外开放了,渐渐地有人捣腾起文物,常见有陌生人在乡下东庄串到西庄,贼头贼脑地到处踅摸。金手镯、银耳坠、玉戒指、袁大头,猪圈旁的破瓦罐,墙角边的缺腿桌……他们都要。农村人祖祖辈辈穷了多少年,再加上先前“破四旧”时的惊恐,这会儿,有人能给钱,那还有啥说的。在那些巧舌如簧的话语下,三文不值二文的,好东西便拱手相让了。

  有一天,傍晚时分,庄子上有人传开了:“大雨山顶的和尚坟让人给掘了……”第二天,庄子上就有人前去围观,果然,土堆被刨开,厚厚的棺材板裸露出来,几块骨头散落一旁。又过几日,庄子上又疯言,“和尚坟又给谁刨了一遍……”待我去看时,那片地已经让人犁为平地,种上了庄稼。

  那座传说中的和尚坟被盗掘了两次后终于夷为平地,从此杳无声息。如今留给人们的,只是大致的位置和乡民偶然闲聊中的掌故。

  林二和尚的坟谁掘的?盗着什么了没?这个?私下里倒是有说过。

  说当地有两兄弟不走正道,先后犯事,下了大狱。老大坐牢时结识个狱友,那可是个摸金校尉,二人聊热络了,便无所顾忌。听说进了监狱的为了不被狱友挤兑,多半喜欢谝能,那家伙将自己在外面的见识有意无意地就给抖落出来,其中就有关于大、小雨山一带大小土包子的情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不,数年后,大雨山南坂的和尚坟遭劫了。

  总之,那座和尚坟确是被掘了,至于谁掘的,没人上眼,更没人承认,可众人一推算,非他不可。也都只是猜测,没确凿证据啊,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