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杜勇清
通讯员 丁大勇 周健 盛杰
“六一”儿童节前夕,一部家庭励志影片《摔跤吧,爸爸》在淮安市区各大影城热映。在淮安工人电影院,一个由100多人组成的“观影团”,走进影院的那一刻,显得格外兴奋。
这是一个特殊的“观影团”,他们来自50个家庭,50个涉及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对象、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对象、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特殊人群家庭。而组织他们走进影院集中观看家庭励志电影的,是市司法局发起成立的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淮安市阳光社区矫正工作服务社的志愿者。
事实上,上述观影活动只是淮安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发挥社会治理服务功能的一个缩影。“面对社会治理的新形势,要实现司法行政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必须学会借力打力,用好社会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解码器’功能。”市政协副主席、市司法局局长邱华康说,通过孵化、培育和实战,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淮安司法行政系统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支生力军。
自去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通过搭建平台载体、整合特色资源、紧扣需求导向,已建成各类社会组织219个。其中,枢纽型6个,基础型161个,专业型28个,行业型23个,网络型1个。其发展速度之迅猛、作用之彰显,助推我市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水平跃居全省第三,我市也成为江苏设区市中的唯一代表,于去年10月在全省基层基础建设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推进会上作经验推广。
搭建平台载体 新方略催生新路径
在江苏,社会组织被省司法厅视作除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队伍之外的第三支力量予以培育保障。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于这一鲜明导向,市司法局将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不仅成立了以局长为“总指挥”、5名副局长为推进组组长,相关部门、直属单位为责任主体的组织机构,更以原清河区、洪泽县入选全省试点县区为契机,从平台载体建设入手,探索出了以孵化中心为依托,以资源对接、购买服务、政策支持为支撑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路径。
截至目前,全市7个县区中,6个县区已建成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涟水县则依托民政部门成立了孵化基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育孵化,淮安区、淮阴区、金湖县、盱眙县已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司法行政基础型社会组织全覆盖;淮安区百余家法律服务社与法律服务所、司法惠民服务站主动与服务区域社区、村居对接,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成功将司法行政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居(社区);全市市级行业协会和县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覆盖率达100%。
在此基础上,市司法局采取资金扶持或政府购买等方式,吸引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其中,共创法治文化发展中心已承办第十一届“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第二届“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参与普法志愿活动5场21人次,制作设计专题法治宣传海报、展板17张。
去年底,我市还率先全国组建了未成年人特殊人群成长指导中心,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安置帮教对象子女等纳入帮扶范围,先后孵化出“阳光社区矫正服务社”、“大城小爱”、“于洋工作室”等7家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拥有“黄丝带”关爱行动志愿者249名,锻造出清江浦区“心田计划”、淮阴区“与阳光同行”、金湖县“大手拉小手”、淮安区“一路阳光”等多个未成年人成长关爱品牌。
今年4月,市司法局引入“互联网+”思维,携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上线全国首个“律企同行”手机APP,定期向企业推送法律资讯,发布法律风险提示和典型案例,为企业提供“互联网+私人订制”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整合特色资源 新路径锻造新品牌
“家庭和睦精神爽,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说话的是淮安区79岁的步大爷。多年前,步大爷老伴去世,此后与同为丧偶的花奶奶结成“老来伴”。这两年,两位老人因财产问题导致感情不和,产生离婚想法,但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前不久,步大爷找到当地“三老普法调解室”,希望其能在中间“拉个弯子”,把事情做个了结。调解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在网上发帖,招募到四名网友、两名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终于让老两口重归于好。
“三老普法调解室”是淮安区利用当地现有的全国普法名人潘恒球、孙焕平和具有30多年调解经验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喻文忠,组建成立的一个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0多件。
需要强调的是,在淮安,类似这样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形成的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正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在清江浦区,由50多名省、市劳动模范和道德模范参与组建的道德模范人民调解帮帮团,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参与德法同行宣传、邻里纠纷化解,被社区百姓亲切地誉为说事拉理的“和事佬”。其中,由该区道德模范赵成树组建的“老赵人民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吸纳5名志愿者加入人民调解员行列,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在洪泽区,该区利用义务普法40多年的省级“普法达人”、农民袁志西的群众认可度,注册成立了“志西法治文艺说唱团”。这一社会组织目前已吸引普法志愿者36名,编制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40个,先后参与全区各类法治宣传活动12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7500多人次,尤其是其自编自演的“草根式”法治节目,深受广大城乡居民喜欢。
在“全国农民画之乡”淮安区博里镇,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利用该镇农民画协会这一载体,组建成立法治农民画工作室,吸引了50多名农民画爱好者入会,参与法治农民画创作和巡展,成为活跃在农村大地上的一支“宣传队”,被农民称之为法治宣传教育的“留声机”。从事农民画创作20多年的沈士清,是第一个入会的会员,去年以来创作法治农民画达10多幅,其创作的《法律服务解民忧》等4幅作品,不仅受到群众抢购,还被收入《淮安区法治农民画册》。
紧扣需求导向 新品牌成就新作为
眼下正是龙虾上市的季节。在盱眙县,有一家以农家土灶为特色的龙虾餐厅,每天生意火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饭店老板嵇亮(化名)在经营这家饭店之前,曾有过一段几近绝望的心路历程。
两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嵇亮,因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嵇亮由此失去了工作,丢了“饭碗”。这也导致嵇亮一度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此,盱眙县新成立的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协会,派上了用场。该协会在走访中了解到嵇亮的情况后,结合嵇亮的个人意愿迅速行动,协调相关部门安排嵇亮免费参加了龙虾烧制培训班。“有了龙虾烹饪技能,他们又帮我出谋划策,才最终有了这家饭店。”嵇亮感动地说,现在自己不仅每天过得充实,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还带动了身边7名群众实现就业。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关键在管用。”盱眙的探索与成果让市司法局党组书记陈继业感到由衷的高兴。数据表明,在盱眙县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协会帮助下,该县特殊人群中有111人从事龙虾养殖,48人从事龙虾烹饪,61人从事龙虾产业生意,走上了致富路。
同样喜人的效果正在淮安大地呈现出“丰收”景象。在金湖,该县围绕“荷都”特色成立的社会组织——“荷都法轩普法艺术队”,以“荷花节”为时间节点,将法律宣传与歌舞、快板、诗朗诵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向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朋友宣传法治文化。一年多来,该组织共开展普法演出80多场次,普法对象5000余人次。而清江浦区打造的普法联谊社,则通过主动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研发创作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法治文艺节目200多个,参与演出68场次;组建的公益律师联合会,目前已组织律师进村居、企业开展公益活动20多次,解答群众咨询900多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4件。
就在前不久,得益于淮安区“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的帮助,92名农民工如愿拿到了某公司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盱眙县爱心公益协会在参与阜宁县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公益救援行动中,筹集善款3.1万元,扶助灾区36名学生。阜宁县委、县政府对此专门在当地机关报《阜宁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感谢信。而该社会组织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助老活动15场次,捐助款物6万元,发放法律图书300余份,开展心理咨询10场次,惠及老人近400名。
来自市司法局最新统计显示,淮安司法行政领域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动员部署一年来,全市司法行政领域已建成的219个社会组织,共参与服务重点工作200多项,开展各类普法活动975场次,成功参与调解纠纷1395起,为群众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790万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