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语堂故居□赵海洋
仰德大道141号,林语堂先生的故居,位于台北市的阳明山上。先生在这里生活了十年,1976年去世,长眠于此。
小小的四合院,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着白色的粉墙,上面嵌着深紫色的圆角窗棂。从西式拱门走进,穿过回廊,可见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拉长身影。翠竹、枫香、藤萝等植物与奇石在墙角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先生常坐在池边的大理石椅上观赏着游鱼之乐。
这番景致成为林语堂先生一段话的形象注解:“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过拱门右转,回廊与书房相连,一个齐耳短发的小姑娘站在门前迎候。灰白色上衣,浅蓝色裙子,小圆领、布纽扣,金丝眼镜,一脸谦和的微笑。一袭民国服饰,让我想到五四时期的学子。她们是故居的义工,负责室内的解说。
小姑娘将我们迎进室内,这里弥漫着浓郁的书香。东西两面墙上摆放着先生的4000多册中英文书籍,地上摆着皮沙发,有单人座的,也有三人座的。北墙上有三扇窗,悬挂着米黄色的窗帘。窗台低矮,坐在沙发上即可看到外面的景色。这间书房是先生阅读写作的地方,也是先生的会客场所。
先生的最后十年时光居住于此,来往的客人很多,有时沙发上坐不下,先生便抬屁股坐在窗台上,手持雪茄烟,与客人们谈笑风生。东边窗台前摆着一张写字台,台面上放着台灯、笔筒、烟灰缸,门左边放着一台打字机。先生就坐在写字台前读书写作,用笔渲染出动人天地。
先生不但是位多产作家,也是一位拥有多项专利的发明家,那台打字机就是先生历经多年研究发明。先生在这台打字机上写出了它的得意之作《苏东坡传》。默立在写字台前,眼前仿佛浮现出先生咬着烟斗埋首桌前奋笔疾书的场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先生占有重要一席。先生是一位幽默风趣又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诗意的生活,喜欢中国传统文人洒脱的气象。他热爱读书写作,也喜欢搞发明。从简单的能自动挤牙膏的牙刷,到复杂的中英文打字机,包括餐厅里摆放的餐桌椅子都是他自己设计。每张椅子靠背都刻有一个“凤”字,“凤”是他夫人廖翠凤的最后一字。“文如秋水波涛静,品似春山蕴藉深。”书房墙上的这幅对联是先生的最好写照。
书房与卧室相连,从书房出便是卧室。卧室简朴而舒坦,先生是追求闲适的人,提倡躺在床上的艺术。先生曾说:“我相信人生一种最大的乐趣是蜷起腿卧在床上”。从卧室内的一床一被、一衫一履,仿佛听见他甜美的鼾声。
客厅与餐厅摆放着旧式的茶几、沙发、餐桌、餐椅,上面显露着频繁使用后的光泽。可以看出先生和夫人是好客的,同样他们也为朋友所热爱。在这张桌子上,在这张沙发里,先生的至亲好友在此聚散来去,杯觥交错、谈笑风生的热闹与情趣犹在。
靠近餐桌的墙壁上悬挂着一方条幅“有不为斋”,这四字为先生所书。那个年代的人提倡“有为”,独先生在居室悬挂“有不为”。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生活艺术,“有不为”正是先生不随流俗的处世哲学与做人品德。
义工的介绍将充满童趣的大师带到我们面前,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师充满童趣天真而又可爱的一面。大师一生随心随性,不仅是学识,更是做人。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读书并非为了做学问或钻研什么大道理,而是为了生活的乐趣。”
每每读着这样的话语,就如同来到先生面前,聆听着先生的教诲。这是先生的睿智,对于人生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总结。人生在世,切莫忘了“乐趣”二字,活得太累就失去了生活的本真。
站在阳台,眼前一片苍翠,阳台下是先生的墓,先生走后就安葬于此。先生生前常常就坐在这个阳台上沉思,目光所及是他永远的天堂。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